[专栏] /学姐有料 [作者] / 内涵学姐
失眠了,别怕!因为你之所以会恐惧失眠,只是因为你还不够理解它。
>> 点击查看相关课程 :“友心人心理社区”云课堂主页“我睡不着。”
这或许是一种贯穿古今中外,不论地域文化,哪国人都能理解的心情。
虽然不是所有难免之寝都如同《西雅图夜未眠》里那样浪漫而感伤,却难免牵连着一段往事。失恋后、大考前、生病时、刚工作……每一段有关失眠的回忆,或许也是关于坎坷的经历。
实话实说,每个人都曾有过为某事担心、紧张、焦虑,身体疲惫不堪,却在床上辗转难免的时候。整个晚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烦躁不安地翻身,大脑高速运转,为“无法入睡”和“不够充足的睡眠时间”感到更加紧张,根本无法放松——直到过于疲惫的自己撑不住了,渐渐失去意识,才终于在天亮前断断续续睡上了一两个小时。
Edward Hopper Morning Sun
但天很快就亮了,而你或许还没做好新一天开始的准备。这就是“我睡不着”背后难言的痛苦。
也许这只发生在重大事件的前夜,但也可能,它会维持一连几天、几周,甚至数月的时间。
你的健康和工作、人际关系都可能因此受到影响。白天你头脑劳累,工作效率低下;关系中你情绪不稳定,易怒或是低落;而到了夜晚你更加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入睡。
床渐渐变成了一个需要对抗自己的战场。
失眠可定义为:对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不满意,且影响了白天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在DSM-V中,失眠障碍只是睡眠-觉醒障碍的其中一种,另外还有过度嗜睡障碍、发作性睡病。失眠的主要表现为:
· 入睡困难(sleep onset insomnia):难以睡着
· 失眠维持困难(sleep maintenance insomnia):无法整晚睡着,会在中途醒来数次
· 睡眠质量不佳
长期失眠给失眠者带来明显的痛苦,也影响着失眠者的身心健康,导致一系列生活质量降低。最新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中,将失眠障碍分成如下三类:
· 慢性失眠障碍:持续至少三个月以上的,每周至少三天存在的失眠。这一分类考虑到通常伴随失眠出现的家庭、社会、学习受影响等问题,通常有慢性失眠障碍的人们会对不能睡着导致的日间表现耿耿于怀。
· 短期失眠障碍:持续时间短于三个月,通常与某一压力源有关。
· 其他失眠障碍
据多项研究表明,失眠在不同人口中的流行率在 6 % ~ 33 %之间。很多人都遭受着失眠的痛苦,但仅有少数人得到了适当的治疗。而那些得不到治疗的人,往往会自己服用药物,面临着药物滥用的风险,或是将酒精作为解决途径。
放下那个酒瓶! 还是……这是番茄酱?
但总的来说,失眠被认为是“无法一言以蔽之”的存在,尽管有诸多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却难以穷尽各种各样的失眠表现和原因,但这些分类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还是值得去研究哒。
失眠与心境障碍的关系首当其冲。失眠在临床上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诱因,据预估15%-20%的失眠者有患抑郁症的风险,青少年的入睡性失眠障碍同样与成年后的抑郁症风险有关。
“在当今社会所有的医学问题中,像睡眠障碍者也波及人群如此之广,而人类了解又如此之少的问题并不多见,”美国睡眠障碍协会(这个国家性组织囊括了所有睡眠障碍的研究中心)指出,“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碍所造成的后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
睡眠损失具有累积效应。缺睡的人缓解压力过程较慢,对疾病的抵抗免疫力会降低。研究显示,失眠者体内的自然杀伤细胞(人体中用来攻击外来物质的细胞)甚至没有抑郁症患者体内的活跃。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曾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会让实验室老鼠25%的脑细胞死亡。患有长期失眠者的病人中,由于驾驶时睡着而产生车祸的概率是正常睡眠者的两倍还高。
原来是这么想睡觉
另外,加拿大霍奇基斯脑研究所的一项睡眠剥夺实验证明,睡眠剥夺会降低人们的情绪共情能力。情绪共情能力让我们能够快速地感知他人的情绪,是个体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包括对他人情绪状态的自动感知、自动模仿两方面。
总之,缺睡、睡不好的后果数不胜数……
从婴儿到老年,无论哪个年龄段都会出现睡眠问题。据估计,美国有1亿人面临着偶尔的睡眠问题,其中有1/3的人患有某种形式的慢性失眠。而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据多项研究显示,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达到总体的 10.6%~19.1%。
无数的人在白天十分疲倦,夜晚睡觉时经常做噩梦、抽筋、打鼾、梦游、磨牙——各种睡眠问题难以穷尽。大概有上千万的失眠患者已经严重到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人们花费上万元购买镇静剂和安眠药,希望能够对他们的睡眠有所帮助。
研究者分析了National Ambulatory Medical Care Survey(NAMCS)从1993到2007年间的数据,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失衡:短短15年内,因失眠而来的就诊数量翻了一倍。并且,开出安眠药物处方的增长速度 = 失眠诊断数量增长速度 x 5 = 因失眠问题就诊人次 x 21。
尽管数据库仍有诸多不足,但这一数据说明:越来越多人开始用助眠药物解决人生问题。
我是真的想睡觉的呀!
你可能已经发现,自己的失眠原因是因为压力、紧张、抑郁或是焦虑。你也可能发现自己的失眠有药物或身体健康的因素,或是和生活习惯、睡眠观念、态度有关。
无论引起失眠的始作俑者是谁,经过长年累月与失眠的抗争,很多失眠症患者养成了不好的睡眠习惯。最糟糕的两种习惯就是:
1)万分努力地想要睡着
2)习惯性对自己的卧室产生了反抗或焦虑情绪
问问自己是否在开会、听报告、开车的时候容易犯困,但却在真正要上床睡觉的时候怎么都睡不着?如果是,你可能建立了不好的睡眠习惯,或是建立了“一进卧室就焦虑”的条件反射。
睡眠卫生学问卷:
小友为大家找到了睡眠卫生学问卷!对应看看,你也许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睡眠卫生习惯是否健康、是否建立了不良的条件反射。
· 在准备上床之前,你是否经常感到忧虑、焦虑或者恐惧?
· 你是否在床上吵过架?或是卧室成为了对于不满的感情/性关系的象征?
· 你有没有闹钟?半夜醒来时,你是否会焦虑地查看时间?
· 躺在床上睡不着,你是否感到焦虑?
· 你的睡眠时间是否毫无计划,什么时候上床就什么时候睡?还是很有规律性?
· 沮丧的想法、第二天的打算和计划是否经常充斥着你的大脑?
· 你是否经常在晚上工作直到睡觉的时间?
· 你是否发觉自己总是强迫自己进入睡眠?
· 你是否在自己的床上总是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睡眠,但是在别的地方就有所改变?
· 如果睡眠质量对第二天的生活或工作没有影响,你是否会睡得很好?在需要很好睡眠(比如第二天有很多工作)的情况下,你反而会失眠?
还是在睡前半小时兴奋地健身?
除了失眠以外,睡眠质量差本身也会生活对有影响。
Kirmil认为睡眠质量差的人往往持消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因此往往表现为心境忧郁、紧张、易激惹、焦虑和精力不足。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生理生化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诸多研究均说明睡眠问题不仅与抑郁症状有关,而且可影响心理健康的多个侧面。
睡眠质量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Buysse认为,睡眠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一种个人体验,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影响睡眠质量有不同因素和权重。1989年,Buysse等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睡眠质量应从七个方面进行界定,获得了业内广泛认可和应用:
· 主观睡眠质量
· 入睡时间
· 睡眠时间
· 睡眠效率
· 睡眠干扰(如因环境的不适或噩梦而觉醒)
· 催眠药物
· 日间功能障碍(打瞌睡、无精打采等)
1)神经质
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会受到人格倾向(如神经质、内外倾)的显著影响。有研究表明神经质高分者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外界的影响,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又难于平复下来,对睡眠质量有较大影响。
你需要静静,别问我静静是谁
2)内倾性
个性内倾者内省、不喜欢与人接触,易产生悲观情绪。当他们压力较大时,若没有遇到合适的心理疏导,亦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以及睡眠质量问题。
3)负性生活事件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中 2008 年的调查数据,姜桂芳等人发现:人格与生活事件对睡眠质量也有影响,那些神经质人格得分较高,并且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多的青少年们,他们的睡眠质量可能更差。
4)焦虑、抑郁、敌对
Jenkins等指出,睡眠障碍与状态焦虑、 抑郁、敌对、疲劳感及适应困难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精力旺盛和心理健康呈负相关。
绝望的日子总会过去
其实,拥有高质量睡眠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不要晚睡拖延!(关于晚睡拖延,请看:《现代有多少人“故意缺睡”?晚睡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学机制》)。但你决定什么时候上床睡觉,是根据复杂的“运算公式”得出的,影响因子数不胜数:
· 你有多累?
· 有多想睡觉?
· 在睡前做了什么让你入迷的事没有?
· 早起是否要出门?
· ……
影响因子大概有“睡友”,试想当床上有个宋仲基或全智贤
社会貌似也在发挥着某种作用。Michigan 大学的 OliviaWalch,Amy cochran,Daniel Forgen通过智能手机的APP,收集了5450名用户的资料,分析出在不同国家之间和人口统计学上的关于睡眠周期的差异。
无论在哪个国家生活,“醒来时间”都没有受到明确的影响,国家影响的是“入睡时间”。平均睡眠时间少的国家(如:日本、巴西)相对于平均睡眠时间多的国家(如:新西兰、比利时等),睡得少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们普遍入睡时间晚。
对自己的失眠原因进行实验会让你觉得自己主宰着自己的生命。因为引起失眠的因素可能很简单——可能是因为下午或晚上一次长时间的小睡,可能是生活中焦虑的事件太多,也可能是凌晨呼啸而过的卡车,晚上吃带咖啡因的巧克力糖……
也许引起你失眠的不仅仅是一个因素,通常情况下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了失眠。可是,一旦经过实验,缩小了测查的范围,你就能够拟定控制自己失眠的计划了。
如果最后发现影响因子是单身…… 我选择狗带
拯救失眠的方法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希望大家要多多去探索:自己如何获得更好的睡眠?什么时候自己是能轻易入睡的?什么情况下一定睡不好?睡不着的时候,出现哪些强迫思维会让自己更加难以睡着?
避开那些雷区,让房间舒服,设置“上床只是睡觉”的条件反射。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授权网易云课堂转载。
作者|砍妹,友心人供稿作者。武汉大学心理学学士,知乎专栏@文艺的哺乳动物。
引用文献:
Walia, H. K., & Mehra, R. (2016). Overview of Common Sleep Disorders and Intersection with Dermatologic Cond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7(5), 1-11.
Krystal, A. D. (2005). The Effect of Insomnia Definitions, Terminology, and Classifications on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3258-263.
Guadagni, V., Burles, F., Ferrara, M., & Iaria, G. (2014). The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 on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3(6), 657-663.
Rao, U.; Dahl, R.E.; Ryan, N.D.; Birmaher, B.; Williamson, D.E.; Giles, D.E.; Rao, R.; Kaufman, J.; Nelson, B.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itudinal clinical course and sleep and cortisol changes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 Psychiatry, 40, 474–484.
Ohayon, M.M.; Roth, T. (2003). Place of chronic insomnia in the course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Psychiatr, 37, 9–15.
Peter Hauri., Shirley Linde., &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No More Sleepless Nights.
欢迎关注“友心人心理社区”在网易云课堂的主页,查看更多友心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