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  
我们都该学习『如何学习』

采铜

本名崔翔宇,知乎著名作者,浙大心理学博士,
新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已上市。
03   学习时能一心二用吗?
    1、为何有人边听歌边学习,学习效率更高,而有人却低?

引言

多任务并行,如何让任务A不影响任务B

在新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采铜说人的思考依赖于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不仅能暂存信息,还能加工信息。比如人在阅读时,不论是对单个词义的理解,还是对文章整体意义的领会,都有赖于工作记忆。而工作记忆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能同时处理的信息非常少。一旦需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了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那么部分信息就可能被忽略或遗失,思考问题时就会顾此失彼。

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严格来讲实现人的“多线程工作”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任何瞬间,人可能有一个“注意焦点”,这个注意焦点牵引了人的认知加工资源。有时你误以为同时关乎住了两个东西,其实是发生了注意转移的结果,即焦点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实际上还是一个串行而非并行的过程。

当然有一种例外是,有些很熟练的技能,可以自动化地、不加注意地进行,那么就可以和其他事情同时做。比如你骑自行车,你的女朋友坐在后面笑,这时你的注意焦点保持在你女友身上,你和她聊天的同时,你的腿也在一刻不停地蹬,你不需要停下来是因为骑车不需要你的注意和认知资源。但如果此时突然前面蹿出一只猫,你可能立马就会将注意焦点转移。

而很多人关心的“多线程”并非这种秒级、毫秒级的“多线程”,而是指在一个“时期”内,同时担负几种不同的工作,完成不同的任务,这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同任务之间需要切换的“多线程”。

“任务切换”(task switching)也可以算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课题了。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当任务A转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这个差异成为“转换损耗”(switching cost)。转换损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任务A留下的认知惯性,也就是之前已经习惯了任务A的认知情境、反应方式,这个惯性会对完成任务B造成干扰;二是做B的时候需要对B进行认知重构,重新回忆起B的相关背景和信息,这个重构也需要时间,而且可能不完整。

可现实就是这样,虽然不论从心理学还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这种需要任务切换的“多线程”的感觉很糟,效率很低,但我们往往没有选择:一个任务做到一半被打断,然后去做另一个任务,然后又被打断,又去做另一个……这里有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是:如果你是在非常投入和忘我的思考时被打断,那么你的“损失”和懊恼就会非常大;相反,如果你只是在做抄写一篇文档这种不动脑子的活,那么即便是频繁的中断也不会对你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如果你能选择好合适的中断点,中断就并不可怕,切换的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如果说多任务工作有什么技巧的话,那么这个技巧就是“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这个技巧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剖析,区分出“容忍中断”的部分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然后用可保证的相对完整的时间去进行那些“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

一般任务分解的“三明治模型”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图层工作法

采铜说自己工作中有一个习惯,就是拿到就是拿到一个任务后,务必要先去找那个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找到那块硬骨头,尽全力去啃下来,而不是先去做那些周边的打扫性的工作。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领导让你做一个PPT,你第一步准备做什么,是先挑一个漂亮的主题模板吗?不是。是马上去百度谷歌查资料吗?也不是。正确的答案是:设计PPT的架构。即你要分析你的受众,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兴趣点、关注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你的内容以及展现内容的顺序,先讲什么,占比多少,再讲什么,占比什么,以及讲的时候采取什么风格、策略,然后PPT的架构就出来了。

这个过程就是该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在这个过程中,你只需思考,非常专注地思考,你需要的工具,仅仅是一张纸和一只笔(你需要把你的灵感快速地记下来)。等你完成了这个过程,你可以选择继续填充具体的内容(“支持性思考区间”),也可以暂停一下去做别的工作。之后,等你再为这个PPT选择模板、寻找配图或者调整字体的时候(“操作性动作区间”),你并不会太介意被打断,因为你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任务你已经完成了。

这就是多线程工作的秘诀。很多时候,你只是需要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的“硬核”搞定的——半小时。

这个方法背后暗含着这样一个逻辑:当我们不得不对一个任务进行分段处理时,我们不需要机械地按照任务的一般顺序来切分(“今天上午9点至10点做A,明天下午1点至3点继续做B”),而是按照这个任务所涉及的认知复杂度和认知类型来切分。上面的例子,就是对设计不同认知复杂度的部分进行区别处理、分段操作的。

那么如何理解按认知类型来划分呢?

认知类型指的是我们头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比如我们处理语言文字时是一种类型,进行数值计算时是一种类型,处理视觉图片时是一种类型,进行数值计算时是一种类型,判断空间和位置时又是一种类型。当不同的认知类型进行切换时,人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样任务的转换损耗会比较大。

就像用Photoshop来画图,我们可以把一幅图分成多个图层,每个图层在绘制时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绘制者在同一个时间只要专注于“某一层”的效果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同时估计太多的其他要素,这样减少了任务切换的复杂性也节约了切换成本,而作品最终表现出来的仍旧是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的整体效果。所以我把这种多线程工作的方法称为图层工作法。

图层工作法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同时它的另一个好处是,指示和方便我们为作品附上更多的图层,以增加作品的层次和厚度。所以说,图层工作法是完成一个复杂作品或复杂羡慕的基础,甚至可能是最有效的战术,而对习惯于制作简单作品的我们来说,它也是帮助我们迈向更高行动能力的一架梯子。

正如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所说:“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

更多关于如何高效学习、如何学会提问等话题,我们下周三最后一期听采铜老师接着聊。更多关于学习现象的疑问可在下方微博话题中提出,我们可能邀请采铜老师作答哦~周五将公布更多问题解答

  热门问题解答
   2为何喜欢老师的话就学不差?
   3真有人是天生讨厌学习的吗?
   4为何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5为啥跟成绩好的坐同桌有益?
   6为何学一新词后就经常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