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问题
为什么你不敢搭讪
认识女孩有两种环境,一种是高安全感环境,一种是低安全感环境。前者指同学聚会,或参加同一个人婚礼,或者某个兴趣小组线下聚会等等,低安全感环境指大家都是陌生人,没有什么明确共同点的环境,比如大街、商场等等。在这两种情况下,搭讪时的开场白是不同的。人们在社交行为中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安全感,在低安全感环境中,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消除对方的担心,大量的实践发现,在中国最有效的开场白是,“你好,我想认识你”,直接表明来意。
恋爱第一步,搭讪你最酷,查看更多如何认识陌生异性的课程,请点击《阮琦老师教你谈恋爱》↓↓↓↓
搭讪不仅限于男女交流
心理专家指出,搭讪是人们社交活动过度网络化后,出于心理以及生活的内在需求的原始社交方式的回归,应理性看待。搭讪,原本并不限于男女交流的第一步,就算是跟陌生人打发点时间,不论男女老幼,也都有搭讪的需求。搭讪行为本身很难定性为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你的目的非常的正当,那合理地运用搭讪手段也无可厚非。通过学习搭讪技巧,可以帮助一些本来性格内向、腼腆的人树立自信心,找到成功的捷径,还有可能获得美好的爱情,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在西方社会,搭讪惯于耳际,是人际交往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人们彼此认识的重要途径。在咖啡厅、餐厅或酒吧里,人们除了一定会和坐在旁边的人说上几句外,遇到自己想要认识的人,是一定会上前攀谈的。对他们来说,和自己想认识的人搭讪,不仅是自然而然的事,更是应该做的事,不做才不自然呢。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还在这边大声疾呼要人们在咖啡厅或餐厅搭讪的时候,外国人其实早就这么做了!西方人认为,陌生人之间就是靠搭讪才得以认识的;而中国人的想法是,搭讪是件不必要的事,因为我们表达情感原本就含蓄委婉,而且对陌生搭讪者潜意识里存在着敌意,所以不应该学。
现在,搭讪已经上升为一门有着完整理论体系和流派的学问,甚至成为一种需要交钱培训的技能,这也证明了人们对搭讪的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看到许多人都存在社交困惑及障碍,有的人甚至自我封闭,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事业及情感的发展。正所谓观念决定行动,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作指导,人生将是灰暗的。魔鬼搭讪学就旨在强调搭讪的必要性和它所带给人们的影响。
搭讪作为交往手段和行为艺术的区别
(来自阮琦新浪博客,作者:贝加)搭讪,本来是一种人与人套近乎的方式,可以是男女之间为了爱情,也可以是同处一车的人为了避免尴尬,让旅途不寂寞。总之,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直接方式。
自从搭讪培训创始至今,搭讪更多的用于结识心仪的异性,也有人把它作为突破自我设限的方式。
对于结识异性,那么搭讪的直观结果就是要到联系方式,以备后续联系。彼此有好感的,也有人可以及时约个会,加深了解。尽管要个联系方式是结果表现,却不是目的,因为联系方式只是途径而已,是为了双方的结识和相处。然而,随着搭讪的发展,现在就有了很多舍本逐末的培训,比如三分钟要号码,三分钟接吻。听上去好像很玄乎的样子,似乎彰显着搭讪者无所不能的沟通力。但是,仔细想想,三分钟的行为绝对与交流无关,最多只能称其为一种行为艺术(其实也不同于街头行为艺术,只是暂时找不到更合适的词)。
某日和闺蜜漫步巴黎,有一个男人迎面走来,突兀的一句“你们可以给我一个吻吗”。当时,我们俩看了看他,有点邋遢的衣服,像完成任务似的表情。于是,摆摆手走了。
他一分钟拿到吻就是成功的搭讪吗?其实不然,与搭讪没有关系,我们只把他理解为行为艺术。因为给与不给这个吻都与男女感情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行为艺术的载体足够友好,足够赏心悦目,我们也许会配合一下。但是即使这样也绝对与男女感情无关,与男女沟通无关。
所以,搭讪一旦失去了交流的意义,那么就只变成行为艺术。
而行为艺术的成败,更多取决于女孩对这个的新鲜程度和接纳程度。
当然,我认为这种搭讪与行为艺术还是有差异的。随着人们的接纳度的提高,街头各种奇怪的节目拍摄,个人或者团体活动逐渐多起来,人们也只是把它们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在接纳。所以,如果搭讪是为了认识女孩,那么就加强交流,使其真正成为两性沟通的桥梁。如果仅仅把搭讪作为行为活动方式,那么,就避免说“我想认识你”。更不要把三分钟接吻作为认识异性的好方式。因为它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噱头,对后续发展甚至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