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期  
不是鸡汤,是幸福心理学!

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应用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咨询师
运营微信公众号幸福课(ID: happinessclass)
02   能让人幸福的N种方法
    1.为什么“专注”可以让人幸福?比如专注运动时会忘记压力

引言

PERMA模型——幸福的五要素

幸福总是和快乐联系在一起。相比于抽象的幸福,我们更熟悉具体的快乐。一顿美餐、精彩的电影、约会或者春天的阳光下散步,都会让我们快乐。但快乐有它的局限。

首先,快乐更多指向消费而非创造。带来快乐的活动通常消耗时间金钱资源,所以我们的文化对休闲式快乐一直都颇有微词。穷人的休闲式快乐,往褒里说叫安贫乐道,往贬里说就变不知进取了。富人的休闲式快乐,往褒里说叫生活品味,往贬里说就变玩物丧志了,相比起来,我们的文化更推崇“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其次,休闲式的快乐总是容易适应和厌倦。如第一期专题中人类的感官系统只对变化敏感,欲壑难填,要维持同样的快乐水平,我们的口味只好变得越来越重,而随时可以满足的欲望,只会让我们空虚。

第三,最重要的是,快乐水平大部分是天生的。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发现,人的快乐水平,由50%左右是先天遗传决定的,10%左右是环境决定的,只有40%是心理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后天再努力,快乐的操作空间仍有限。

这么看来,把幸福等同于快乐,既窄化了幸福的含义,又缩小了幸福提升的空间,实在不是好主意。更重要的,相比于快乐的人生,我们更需要一个充盈、丰富、蓬勃、创造而有意义的人生。这也是哲学家鄙视猪的原因。积极心理学之父Seligman提出了一个更全面的幸福模型:PERMA模型,正顺应了幸福的此种真义。

在PERMA模型中,幸福的第一个要素,是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积极情绪和我们刚刚所说的快乐有点像。它是轻盈的、微笑的、放松的、振奋的,是幸福最原始的要义。关于积极情绪的作用,比如,它会让人更长寿、更健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等等,且留到下节课再讲了。积极情绪包含快乐但远不止于快乐,想想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就会意识到这一点。相比于外向的激烈的快乐,宁静也是一种积极情绪。

幸福的第二个要素,是专注和投入(Engagement)。在从事紧张激烈的活动,如攀岩、打球、舞蹈甚至考试时,我们并没有体会到太多的积极情绪——我们压根就没来得及体会什么情绪。活动吸引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在专注和投入中,我们感受和创造一种特殊的秩序和节奏。一切尽在掌控中,一切完美无缺,活动中我们用尽全力到身体和心灵的肌肉隐隐作痛,结束后却是如此踏实、安详和平静。我们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长。这是专注的快乐。通常,意识会分配一部分自我用于自我监控,防止自我做出不合常规的事情——听起来像是一部分自我把另一部分自我监管囚禁。越是容易焦虑、抑郁、强迫的人,我们称之为有神经症倾向的人,越是给自我更多的关注,对自我的监管越甚。但是,当我们专注于某个活动,用于监视的自我意识,也被投入到了活动中。监视的防御性自我和被监视的自我齐心协力,对挑战性活动做出正确的反应。于是自我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视觉知觉。我们全力创造一种优美的秩序,还原事物最该有的模样,直到任务结束。没错,这种叫做福流(Flow)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和我们的幸福息息相关。

幸福的第三个要素,是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爱和友谊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朋友和亲人则承载着的温暖、骄傲、责任和生命意义。人际关系中,既有让我们感激的援手,也有有心无意的伤害。于是,我们学着感恩、宽容和谅解。当然我们更学习贯穿我们一生的主题:爱与被爱。

幸福的第四个要素,是人生意义(Meaning)。如果福流是幸福的全部,那么游戏玩家一定很幸福。因为他们通常都有通宵达旦、欲罢不能的经历。但他们同样也不少“游戏害我一生”的感叹。这是因为,游戏虽然让我们投入,对我们人生意义的领悟,却实在没什么帮助,因此也无法带给我们持久的幸福。

什么是人生意义?这事可大可小。小到茶余饭后的牢骚,大到选择生死的理由。我们也许尚不清楚人生意义是什么,我们却知道,在某些时刻,我们比渴望快乐更渴望着,被某种使命召唤,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像英雄一样忍受痛苦。我们更该知道,这种召唤不来自外界,而来自内心。要知道,对于人生意义这样的问题,你并非提问者,而是解答者。同时要知道,人生意义虽然事关重大,你却无法通过人生意义的思辨,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相反,正是在琐碎小事组成的现实生活出现问题,才让我们对人生意义心生困惑。而如果我们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会坚定沉着,无论身处何地,知道心归何处。

幸福的第五个要素,是成就(Achievement)。没错,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人生赢家,有时候不为金钱权色,而只为站在更高处,为赢而赢。

在第一期专题中,我们提到过“消费型幸福”和“创造型幸福”。PERMA指向的,正是一种创造的幸福,一种把我们自身与他人、社会福祉相联系的幸福,一种持久的幸福。这样的幸福,才配得上成为我们终身的目标。

以上摘选自陈海贤/动机在杭州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幸福课”(ID: happinessclass)之《幸福课八:休闲的快乐和蓬勃的幸福》

僵固型心智vs成长型心智——影响幸福的思维模式

僵固型心智vs成长型心智大图可 戳此查看>>

追求成功vs避免失败——影响幸福的动机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徳韦克认为,人大体上有2种心智模式—僵固型和成长型,二者的区别如上图所示(大图戳此>>),其中对挫折的反应,僵固型思维的人很容易就放弃了,成长型思维的人则直面挫折并坚持不懈。

研究成就动机的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很久就提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很多人相信,相比于对成功的渴望,对失败的恐惧会是更大的动力。这也是那些老师和长辈拼命向我们灌输忧患意识的原因。但两者还有很多重要的差别。

当我们前面那个宏伟的目标激发着前进的时候,我们是乐观的、充满希望、斗志和活力的,而当我们被失败的恐惧所驱赶着的时候,我们是焦虑、战战兢兢、患得患失的。

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另一个差异,在于我们的关注点不同。假如做一件事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你会全力去做吗?追求成功的人会,因为“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就已经是最好的理由了。但避免失败的人可能不会。对他们来说,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是保护自己的自尊,让自己不受失败之苦。潜意识里,避免失败的人相信,如果一件事情不去做而没有成功,没有人会怀疑和嘲笑你。但是当你努力去做而没有成功时,别人都会认为你的能力有问题。怀疑和嘲笑就会纷至沓来。这对自尊是一种损坏。

所以避免失败的人,有时候宁愿放弃努力,也不愿去面对失败。更多的人采取了折衷的策略:偷偷地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却绝不向别人提起。这样如果失败,也只有自己知道,不会被别人笑话。可是,我们一直是自己行为的观察者。我们也是通过对自己的观察,来判断自己对这件事是否自信。偷偷摸摸树立的目标,其实已经在暗示我们自己,我们对这个目标并不自信。这种信念发生在潜意识层面,平时也许未必会表现出来,但在某些不容思考的压力下,在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时刻,它就会从眼神、动作、跑动中清晰无疑地显露出来。

避免失败式的教育造就了大量在学校或公司里被不安全感驱动着学习或工作的人。通常他们也一样很努力,却很焦虑。他们没法享受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欣赏自己的成长。他们很难经受压力,因此也很难有持久的动力。避免失败的动机让生活看着像逃离,即使获得某些成功,他们也无力体验到幸福。

还有哪些与幸福有关的现象需要我们认清呢?我们下周第三期专题继续聊~

  热门问题解答
   2把目标往低定人就会幸福?
   3为何做芝麻点善事就很幸福?
   4向朋友倾诉能减轻不幸福感?
   5怎样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6凡事都乐观人就会幸福吗?
   7如何让挫折失败不阻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