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的笔记

什么是学习笔记?

你在学习中想写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使用协议与隐私政策

感谢您使用网易云课堂!

为了更好地保障您的个人权益,请认真阅读《使用协议》《隐私政策》《服务条款》的全部内容,同意并接受全部条款后开始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若不同意,将无法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同意
阴阳学说,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 万事万物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阳 高明 山之阳 水之阴 周易 卦象有阴爻和阳爻(yao) 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 天地 日月 水火 明暗 阴阳两分法:阳中之阴 阳中之阳 阴中之阳 阴中至阴 周易中分为三种:三阳 阳明太阳少阳 ;三阴 太阴少阴厥阴 经脉脏腑应用广泛 阴阳对立 一切事物 都存在 斗争 排斥 对立 阴阳互根 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消长 处于此消彼长的运动变化中 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互为消长 皆消皆长 阴阳转化 一定条件下或发展到一定阶段 阴阳对立的双方 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变化 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上身属阳 下身属阴 体表属阳 体内属阴 背部属阳 腹部属阴 四肢外侧属阳 四肢内侧属阴 按脏腑特点分:五脏属阴 六腹属阳 具体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 心阴心阳 肾阴肾阳 阴阳之中又有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结构 动态平衡 组织器官 气血津精等物质属性属阴,其发挥的机体功能属阳 新陈代谢消耗 阴平阳秘 精神乃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邪致病则多见阳盛伤津之热证;阴邪致病则多见阴盛伤阳之寒证。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则多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精亏损不能制阳,则多致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4.用于疾病诊断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其中的总纲,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如望诊见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听声音洪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问诊口渴喜冷饮者属阳,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者属阴;切诊脉浮、数、滑、实者属阳,沉、迟、涩、虚者属阴。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辨别 5.确立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成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临床上因阳热太盛耗津伤液者,可用寒凉药治其热;阴寒太盛损伤阳气者,则用温热药物治其寒,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若阴虚不能潜阳而致阳亢者,应滋阴以潜阳;若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则应助阳以消阴,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总之,调整阴阳失调的基本原则,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 亢奋 阳亢 阴阳相互对立 6.归纳药物性能 中药的性能也可用阴阳来概括。如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药味酸、苦、咸者属阴,辛、甘、淡者属阳;具沉降作用的药物属阴,具升浮作用的药物属阳。治疗疾病,要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恰当选用药物。如阳盛热证,选寒凉之药以清热;阴盛寒证,则选温热之药以祛寒;阴虚之虚热证,选凉润药物滋阴清热,阳虚之虚寒证,则选温补药物壮阳散寒等。 甘草 药味甘甜属阳 小柴胡 升发阳气 7.指导防病养身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转化势必影响人体内在的阴阳变化。顺应四时,调整阴阳,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春、夏季阳气旺盛,要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季阴气充盛,则要注意“秋冬养阴”。维持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不致使阴阳偏盛偏衰,是防病养身的根本所在。
手机课堂
下载App
返回顶部